精确对刀阶段总的思路是“自动试切→测量→误差补偿”。误差补偿分两种情况:对于基准刀MDI运行或步进移动刀架补偿其程序起点位置;对于非基准刀补偿其刀偏置或磨损值。为避免记录混乱。
1. 基准刀修正程序起点位置后,再单独修调各非基准刀刀偏置法
对刀步骤如下:
(1)基准刀处于粗略对刀后的程序起点位置,将各非基准刀刀偏置输入到刀偏表的相应位置。
(2)调用加工ΦD2×L2的O1000程序试切。
(3)测量切削轴段的直径与长度,与程序指令值比较,求出误差。
(4)步进移动或MDI运行误差值,修调程序起点位置。
(5)根据测量尺寸,动态修改O1000程序下划线的指令数值并保存程序,重复步骤(2)、(3),直至基准刀程序起点被修正在精度允许范围内为止,记录修正后程序起点的机床坐标并将坐标置零。
(6)分别调用O1001(1、4号刀)、O1002(3号刀)程序试切,测量各段直径ΦDi和长度Li(i=1,4,3)。
(7)按所示方法进行误差补偿。
(8)重复步骤(6)至步骤(7),直至加工误差在精度范围内,基准刀停在程序起点位置不再移动。
2. 各刀分别修调程序起点位置法
此法的对刀原理为:各刀均修正其程序起点位置,从而间接保证对准同一程序原点位置。
对刀步骤如下:
(1) 2号基准刀处于粗略对刀后的程序起点位置,且将各非基准刀刀偏置记录后均修改为零。
(2)至(5)步与第一种精确对刀方法的同序号的对刀步骤相同。
(6)分别换非基准刀,把粗略对刀记录的刀偏置当作非基准刀程序起点的相对坐标,调用O1000程序试切,分别测量各段直径ΦDi和长度Li(i=1,4,3),与程序指令值比较,求出差值。
(7)步进移动或MDI运行刀架进行误差补偿,分别修调各非基准刀的程序起点位置。
(8)重复步骤(6)和(7),直至各非基准刀程序起点的位置在精度允许范围内为止。
(9)将CRT显示的相对坐标当作新刀偏置,输入到刀偏表的对应刀偏号的X、Z偏置栏内。此法简单方便,修正的刀偏置直接由CRT显示的机床相对坐标得到,避免了人工计算的失误,对刀精度较高。
3. 修调基准刀程序起点位置后,再同时修调全部非基准刀刀偏置法
此方法与第一种精确对刀方法基本相同,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步骤(7)中调用的程序是同时调用了三把刀加工的O1003程序(O1004去掉2号刀加工段为O1003程序),其余步骤相同。